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维吾尔语真的无力教授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哲学等学科吗?

新疆民考汉论坛:http://www.xjmkh.com.cn

维吾尔语真的无力教授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哲学等学科吗?

想到自己的母语在高等教育面前无能无力,感觉真的很悲哀,尖端的科学使用英语汉语德语法语,可以理解,可是大学教育也只是基础教育而已,难道这个也很难?当然维语现在非常混乱,比哈语,土耳其语,乌孜别克语都乱,稍微复杂一些的事物普通人都很难科学地说清楚,需要有相当的文学水准才行.

希望有研究的人谈谈这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先抛砖引玉吧:

维吾尔语不是语法混乱,要不是维语的语法结构严谨缜密,维语早就崩溃了,比较混乱是指外来借词很多,来源很杂,重复的,难懂的词语很多,尤其是大量汉语的无序借用;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维语叫塑料叫haxu,这个词来自于回族,西北的回族,过去把这些工业品叫做:化学的,化学,然后维语从回族吸收的这个词,就叫haxu了,这个汉语词已经成基本词汇了, 我到乌鲁木齐很不习惯,比如,很多饮食都有维吾尔语的专用词汇,我们去吃饭,我看到在一家维族餐馆的菜单上用维语拼写着烩面,炒面,米饭这些汉语词,而这些词汇是维语里都有的,我用维语说我要吃huxu(烩面,来自汉语烩熟),boso(炒面),这些人居然听不懂.


时至今日,我清楚的记得,我上大一的时候,有一次我说菜刀kingrak,引起北疆同学的狂笑,他们没听过,觉得很好笑,为这个讽刺我来自南疆,说我们多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再说这个词了.

我问他们你们北疆怎么叫菜刀,他们说叫qaydu,也就是汉语菜刀的拼音,而且还是维化的错误拼音,反过来让我笑了很久.后来我问我父亲后,知道这个词是来自于kir,kirix,早在匈奴时期就在用了,是突厥语的一个基础词汇,而这些北疆的人已经不会知道了(知识分子当然例外).只可能在喀什这样的古老城市才有保留.

与此相似的还有我叫Aqa(姐姐),silar,ozliri这些词,曾让他们笑得晕倒多次,可是后来很多译制的电视剧都这么叫,<<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等一些古典作品不用这些语言简直无法翻译.直到此时,我才恢复了自信,除了说明我这帮北疆的同学无知外,我更坚信,维吾尔人的文化在十五世纪丝绸之路中断后曾经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倒退.否则无法解释现在的保守落后.

这只是一个例子,实际情况比这个严重的多,正是因为这种现像,在阿不都克里木.阿不力孜的小品搞笑中,大量使用这种维化的汉语,大量的维汉直译作为搞笑材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侧面也说明维语借词的混乱.

早在十一世纪的时候,<<突厥语大辞典>>里就收录了这样的民谣和描述:(大意是这样的,原文不记得了,大家可以参考<<突厥语大辞典>>)有这样的一个女孩,她哭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她难过,她笑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到快乐温暖.

这样的直白文学描写在汉语里直到20世纪中期才在琼瑶,席慕容的书里出现,在和田发现的古回鹘本<<华严经>>,古回鹘语<金刚经>更是博大精深.更遑论<<十二木卡姆>>中的精妙诗词,从这个文学层面来说,维吾尔语的底蕴是很丰厚的,应该可以承担所有的工作,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的发展太缓慢了,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了,急需改革,以佛教词汇为例,古代回鹘语可以翻译任何佛经,并有专门词语,内地的很多汉语佛教用语是经西域传播的,可是现在维吾尔语中和佛教相关的词汇不足十个了.


而语言文字的改革是离不开大众的支持的,但是可以预见,在当前以双语教育为主的模式下,维吾尔文学的衰落是可以预见的,双语教育的学生我已经见识过了,教出来的只是可以应付实际工作和交往的人才,既不能像民考汉一样精通汉语,完全掌握汉语的精华,也不像民考民中的精英精通本族文学,并且有所创新一样,打个比方说,双语教育毕业生就像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一样,有较好的技术,但是没有什么理论基础.


难怪landlord发贴说,双语教育我想对你哭,的确,如果双语教育成功,那么就面临维吾尔文学的衰败了,而文学的衰败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维吾尔 ksmj

会员印刷机的跟贴:

支持楼上的观点!附本人观点如下: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英语是“哭着进,笑着出”;但是维语和日语一样存在“笑着进,哭着出”的情况。另一方面,说实话维语入门容易,学好就难。原因就在语法上。维语语法的条条框框较多,而且琐碎,不容易理清,学着学着就没耐性了。尤其是动词词尾的变化、敬语,代词的读法等等。这一点对于零起点的维语学习者来说,表现尤为突出.可是我们反观一下日语的发展如何呢?我相信维语的外来词汇并不比日语多吧!这不光是经济上的对比,更在于致力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那份执着和觉醒!


.还有,维语语法并不算复杂,只是由于维语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普及程度还很低,相关的学习资料还不够丰富,况且现在书店已有的语法书大都是给中小学学生及专业学习者使用的大而全的教材式的东西.覆盖面甚少,研究和从事维语翻译的更是少之又少,读者少了,出版社当然是不愿意花大成本去进行资金投入,从事这方面的出版.

.网络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语言的发展,这是近几年大家的共识,这里就不在举例说明,但是反观维语,现在在电脑字体输入方面都没有实现真正完全意义上的统一,何谈进一步的发展呢?2 S0 D4 d8 # i4.文学其实就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强劲推动剂,同时它也是语言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作家!而作家不是坐在家里等出来的!

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比读书更诱惑人的东西太多了。多数人因需要而读书,因享受而读书毕竟是少数。其他方面那就不言而晓了

.教育方面,光说教材的普及方面,汉语的资料书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小到小学课文当中的一个月考的试题,大到各类考试辅导用书,模拟试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找)不到.可是维语呢?有的也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原创呢?* `.


.汉语的古籍翻译专业人才短缺,这一点早在5年前就有人提出过,可是冷门专业的帽子到现在还没有摘掉!我们呢?我们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在哪里?有人喊过吗?有多少人意识到了?!


.阿图什人喊了半个世纪的"新教育",可到现在还没有什么突破,以前新,不代表现在新!只是历史的一页而已,可是现在开始于2002年7月的中国内地“新教育实验”,不到一年的功夫,“新教育实验”的星星之火就遍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就有一个实验项目叫营造书香校园,就通过诵读中华经典,然后在进行学校每周一次的“诵读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从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总之,不是说我们的语言真的无力教授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哲学等学科!而是在于自身的争取和发展,术业有专攻,不攻如何求得专的发展?

另一方面,双语教育的发展要立足长远,我们不能仅凭这五年的发展而武断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我相信双语教育在未来能有很好的发展!甚至比我们接受单一汉文化教育的民考汉的发展要超前和进步.请大家摘下"短视行为"的眼镜,利用现在的发展来共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要做的还很多!0 L0 D5 y9 A/ V6 V4 Z+ Q9 r' K9 z以点带面,仅是感触而已,如有不妥请多指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